轉眼過幾天就過年了,成千上萬的打工者,從城市的各個角落,一窩蜂地涌出,乘坐各種交通工具,奔向自己的家鄉,與親人們團聚,過一個團圓年。除夕夜的團圓飯,老百姓看的特重,離家在外的游子不遠萬里趕回家來,與家人在一起吃個飯,以求圓圓滿滿;與孩子們一同候歲,辭舊迎新,慶禧納福、祈求豐年。
城鄉文化上的巨大差異,讓久居城市的回鄉人員一時無法適從,特別是年輕的一族。但4G網絡城鄉全覆蓋,讓這一族人找到了自娛自樂的方式。本來他們就是“低頭”一族,不論是在大街小巷,還是鄉間小道,都能看到他們低著頭,通過手機,了解外面的信息,與世界保持同步,與外界保持溝通。無論是何時何地,他們永遠是互聯網上最活躍的一族。
不論是北域還是南疆,除夕之夜,全家人都要團聚在一起,吃過年夜飯,圍坐在一起閑聊,談過去的事,暢想來年的設想,在不知不覺中,等待著辭舊迎新的那一時刻。這時是一家最幸福的時候,孩子依偎在爺爺、奶奶的懷里,守候著新年的到來,守望著那一份“壓歲錢”。兒子、媳婦與老人面對面地坐著,聊著希望,談著構想。兄弟姐妹們圍著桌子,各自說著自己的見識,歡樂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,笑聲透過屋梁飄向遠方。
但這一幕并不會在所有的家庭中出現,春節里,也會有那些不和諧的因素,他們低著頭看手機,與他人有一句無一句地搭訕著,互送新年的祝福,從不顧及家人的感受,自顧自己玩的開心。雖然他們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,但與親人的距離越來越遠,親情被手機慢慢地磨耗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,你卻在玩手機;世界上最悲涼的事是對面不相言,自顧玩著游戲。
互聯網在創造財富和文明的同時,也會毀掉我們的親情,甚至生活。手機的智能化,傷害、束縛和冷落了親情,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成為了手機控,低頭一族。隨著手機功能日益增多,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,除了接打電話、發短信外,很多人還利用手機刷微博、玩游戲甚至購物、看電影電視等,“人機交流”逐漸取代了過去的人際交流。
團聚,不僅僅是與家人“在一起”,還要有語言上的交流。或許,父母的話你不感興趣,奶奶爺爺問你的一些問題讓你覺得很無聊,很難明確回答。但這就是父母,這就是親人的關切。在看似嘮叨和瑣碎之間,飽含著親人對你的牽掛、擔憂和美好的愿望。親情,就是在這不愛聽的嘮叨中,一串連著一串。
孝敬父母,不是物質上的享受,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。多和父母溝通,匯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聽聽父母的嘮叨,這樣的盡孝,比物質上的盡孝更重要。手機的功能再健全,充其量也就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,建立不起來感情。過年回家,多和親人說說話,拉拉家常,別再讓手機“冷落”了親情。
|